首页 > 灵感 > 平面设计 > 设计理论 >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再设计

时间:2006-03-14 21:09  来源:李 微  作者:李 微

一、艺术设计教育再设计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艺术设计水平及其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综合型学科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导向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各种原因所致,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80年代初才引入“设计”概念,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设在艺术类院校与理工院校中。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于以往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基础上,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改革阶段中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思路与结构深深打上原有教学体系的烙印;理工院校中的设计教育则明显带有浓重的工科色彩。两类院校的设计教育虽各有所长,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观念与体系相比,仍有很大的探讨余地。

当前,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正指日可待。加入“世贸”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将会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教育事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国家凭借其教育与科技优势,自然不会错过发展中国的教育市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市场逐步开放与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的艺术设计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同样也将面临挑战。

现状与形势向我们提出了艺术设计教育再设计的要求。在21世纪,如何从整体上根本缩短存在的差距,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大学阶段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始于大学阶段。大学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满足于培养具有设计技巧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向着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进发,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此阶段设计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向年轻的学子灌输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给予他们―个广阔的哲理空间,使之永远保持自我更新与汲取的活力,帮助他们去探寻最新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即使不从事设计工作,也能从蕴含丰富哲理的设计教育中受益终生。正如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M?赫金斯(Robert M Huchins)所说:“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们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的固有思想,而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从未来大学的发展来看,有“更少专业化,更多综合化”的趋势,各种真实和虚拟的结构网络将在各个学科之间提供纵横方向的融合。因此,大学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从教学到管理,应帮助学生拓宽学科视野的广度,努力为学生创建信息多元、富于弹性的教育空间,提供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见的个体。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机构尚未能从教学到管理的各层面给学生提供充分能动发展的教育机制。因此,面对未来的发展,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艺术设计教育向大学前素质教育的主动拓展与衔接

艺术设计是综合型的学科领域,有科学的含量也有艺术的成分;有对智能的要求更有对创造力的强调。艺术设计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与基础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从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向大学输送的生源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宽、能力局限、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一般而言,普通中学的学生理性思维占优势,但往往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审美能力较差;艺术中专或学校的学生则对科学文化不重视,根基薄弱,虽感知力较为敏锐,但客观存在的弱势必将成为其日后作为丰富的主体进行深入探究的障碍。这些状况说明了我们大学前的基础教育未能把科学与文化艺术的视野很好地融会,知识技巧的传授未能与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新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而片面侧重知识灌输的应试型基础教育,明显地不能满足这一‘时代的要求。知识的确使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方法与技巧也能使我们的应试力得以提高,但过多地被动输入,会让我们丧失对事物主动探寻的兴致,在知识堆砌的迷宫中丧失方向。

时代需要创造型、智慧型的教育,而艺术设计作为体现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综合型边缘学科领域,更需要这种新型基础教育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除了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改革创新,还有必要向大学前的基础素质教育方面作新的尝试。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机构与基础教育实体建立合作关系

两者的合作应建立在可操作的实践性基础上,鼓励合作形式多样化。前者整合各类艺术设计及相关教育信息,为后者提供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方案,并从教育资源上予以支持。后者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给予信息反馈,为前者提供教育研究的实践依据。

2、通过推广昔及艺术课程以直接推动大学前的基础素质教育

艺术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宜灵活轻松、丰富多样,以适应青少儿各年龄段成长特点的心理需求。课程设置的目标不是教授某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是通过对艺术范畴较为广泛的接触,培养他们心灵内在的欣赏感悟力、审美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表达的能力,拓宽青少儿对事物认识理解的角度,全方位调动他们潜在的创造表现力。

艺术课程的推广与普及,在推动一代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必将不失时机地为

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后备力量储备富足的发展后劲。

3、建立较为全面的大学入学考察录用机制

我国现有大部分艺术院校设计类的专业入学考试,主要以绘画表现能力的高低作为录用评判的标准,虽然也有设计基础方面的考核,但基本上仅限于纸上的描绘表现。这种专业考试模式不免给人一种错觉:设计=美术表现+实用美术技法。显然,这种类型的考核对于将要步人设计学科进行学习的学员来说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足的。在现行录用考试制度强调美术技能的同时,更应加大对思辨能力、认知理解力、创造意识、发现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考察评估。

艺术设计类专业入学考察评估录用方法与机制的改进完善,将有利于正确引导考生考前对学科性质的初步认识,促使考生主动地在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提高。

四、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的管理及师资建设

我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面临?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及素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艺术设计教育从管理体制到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再设计。

对运行机构的有效管理是艺术设卞育各项目标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当前正值高校改革,面对众多快速演变而又各不相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前提要求和做法提出质疑,祛除无谓的环节和行政机构。

师资建设是艺术设计教育开展的关键。而师资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队伍引导运行机制。其构成环节包括设定教师聘用标准、强化教学机制、设立奖励机制、建立教师业务提高保障制度(如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研究创作经费、设立培训机构、实施教师进修培训项目、合理构建教师队伍结构体系等)。

当今和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机构,应当有一种企业精神,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精诚合作,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变化不是被视为一种威胁,而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创新中去的机会。

五、教学关系的重构及师者的角色转变

教育过程中,教师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此为止,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功能局限的“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在以往的教学关系中,由于师者是主要的信息传播者,因而轻易地取得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信息穿梭无阻的电子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主导地位将面临挑战。网络时代里,学生个人的意愿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有很大的选择自由度。在教学关系中,学生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将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有能力放弃来自于师者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如蒙特利尔银行总裁东尼?康伯(TonY ComDer)所说:“让学生们在资讯的世界里乱闯,并不一定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方法。老师应该成为领航者,提供学习方法,作为学生学习时的重要指导和支持”。

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的艺术设计领域里的教师将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职业角色,而必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角色复合体。它将集设计家、学者、教育家和活动家等角色于一身,属于复合型的社会开创力量。

六、艺术设计教育向后艺术设计教育阶段的推进与终身教育问题

大学之后围绕艺术设计领域进行的再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后艺术设计教育阶段。其教育形式主要有攻读研究生学位(包括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和业余自修学习研究。这一阶段的人才主要担负着艺术设计研究与实践、学科基础建设和前沿发展以及将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产业开发与研究的重要任务。后艺术设计教育阶段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研究生阶段为例,目前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上,研究生难以充分体验新的研究视角。在知识呈发散状的多维立体型的网络时代里,以往条块分割过死的各专业学科,纷纷走向交叉与融合。信息的整合利用已成为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时代再一次呼唤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兴”型高级人才。当前出现的研究生阶段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多渠道联合培养方式,正是我国逐步摆脱原有封闭的、垂直式聚敛型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以能源物质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向以科技、文化、环境为主导的信息社会转变。艺术设计教育将主要致力于总体视野的开拓,将会以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的姿态出现,使信息、研究、开发、经营结合起来,以“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实体,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后艺术设计教育阶段作为开拓的主导力量,将致力于创造多样综合的社会环境价值,使之与人类生活相互协调发展,将更重视新技术给人的生活、思想、行为等方式带来的影响,重视本土文化与国际的交融,以及关注生态环境与未来发展等问题。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智能经济主导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个人在网络时代进行知识性工作时,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教育正是以此为理想与目标,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目前,世界各国大学都在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积极努力,美国已出现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依托媒体、不受空间环境限制的“虚拟大学”。在我国,也有利用PC交互式实现远程教育的成功尝试。这一切,无不给我们的后艺术设计教育乃至整体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昭示。未来的艺术设计学院将呈现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已窥其端倪,它将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关系为最高理想,去实现人的多样化发展和个性的全面解放它是学习化社会的服务站,是主导高新科技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开放性单元机构它将与多样而紧密结合的(跨学科、跨部门、跨学院、跨地区、跨国界)单位之松散集合体相逢它的管理模式将是由信息开发者(教授、研究者群体)、传播者、学习者或研究者共同联系的,一种平等互动但又相对紧密的开放管理形式它的教学形式,是与社区联为一体的高度个陛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它的课程内容,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为原则,并与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体结合,是多样化的自选学习模式它将满足个人和社会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③。

今天,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就在于利用这种能量和创造性,将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转变成各种全新的可能的范例。网络时代已不相信单管道的教育改革,改革的力量不仅来自于政府,还来自于四面八方的非政府的强大外力,西方的“Dig the tunnel from both end”,即,没有人挖隧道是从一边开挖的,一定是两头一起挖,到最后总会碰到一起,成为一条完整的隧道,如此,速度才会快。同理,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力量与非政府力量势必共存,而且活力大的一边籽成为改革的主导叫面对日渐开放而融合的世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机遇与挑战同在。恰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所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

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来看,要改变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的被动局面,不仅仅在于来自高等教育这一环节的改革,还更在于贯穿人才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全方位改革。从大学前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小学期、中学期)到大学阶段乃至以后的终身教育,都需要精心再设计。艺术设计需要教育,教育更需要设计。

①《罗夫?雷普森――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教育家》乐民成张文忠著

②《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万新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P22)

③《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万新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P20)

④《教育的未来》温世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5月第一版P100)

                 (李 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感兴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