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感 > 艺术 > 书法艺术 >

郑板桥书法作品

时间:2007-02-23 23:59  来源:设计之家  作者:佚名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人评“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马宗霍《书林藻鉴》引《松轩随笔》)。

 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如是说:“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 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再次传达出作者既是性情自由的,却是心态不平的感觉.这个板桥先生,很像我们现代许多不是特别得志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既是心态不平的,却是性情自由的,反用一下,其实,殊途同归。

    1、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特点。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

 2、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代表作。他的《满江红》行书轴?是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


《满江红》行书轴

 



 

1/7

猜你感兴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