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感 > 艺术 > 艺术课堂 > 雕塑教程 >

甘肃石窟艺术

时间:2007-09-05 00:08  来源:设计之家  作者:佚名
甘肃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自治县马蹄区的马蹄山中。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远在西汉初年,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陕西的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40公里的中乡灯山村。东晋义熙八年(412),北?王沮渠蒙逊由张掖迁都武威,自称河西王,修缮宫殿,大兴佛教,并在武威南部天梯山上开凿石窟,大造佛像。此后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已成为喇嘛教寺院。目前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残高30米,窟内有高15米的释迦牟尼大像,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处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技术力量。后来北魏在开凿云岗石窟时,所用工匠都是从姑臧去的,主持开凿的也是姑臧憎人昊曜。

 

甘肃兰州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积石山中,距县城50公里。“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的音译。石窟开凿于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上,共分上下四层,主要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各代的作品,其中唐代作品居多。共有窟龛183个,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其中编号为169的洞窟“唐述窟”,十六国的西秦(385年―431年)时期,内有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线条流畅,扬绘壁画,构图古雅,画中人物衣袂飘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书题迹一方,上书“建弘元年”(420年)字样,系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窟题记。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甘肃黑山峡岩画  

黑山峡岩画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峡崖壁上,共发现有自战国至明代的岩画5处,共计153幅。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系的一个小支脉。岩画就分布在石关峡口、四道沟、红柳沟和摩子沟等处,绵延2公里的黑山峡两侧的峭壁上。黑山岩画距坡底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凿刻技法虽极简单,但画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具有独特风格。黑山岩画分人物和动物画像。动物有马、牛、羊、鸡、犬、鱼、鹿、虎、狼、蛇、龟、鹰、骆驼等多种。描绘的场面有舞蹈、围猎、射雁、骑马、骑骆驼、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猎、列队练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猎分为单猎、围猎和群猎三种。画面反映了古代牧民对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

猜你感兴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