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感 > 艺术 > 艺术课堂 > 书法教程 >

文房四宝---砚

时间:2006-10-28 01:03  来源:设计之家  作者:佚名

    砚为文房用具之一。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砚的出现到现在,石材一直是砚的首选之材,如前所述,砚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磨盘、磨棒。石砚为陕西临潼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上有盖,面下凹,凹处有一石质磨杵,旁有数块黑色颜料。此种附有研石的砚磨盘,不仅是砚的雏形,而且对砚形的影响长达三千余年,直到西汉时还可以见到它的身影。燧石砚为广州东部西汉墓中出土,体扁面薄,上有研石,人工打磨痕迹较少。亦为西汉石砚,体扁而薄,略呈圆角方形,以天然鹅卵石制成,附有圆柱形研石。为西汉南越王赵墓出土。由此可见,西汉早期的石砚比较简单。西汉中晚期的圆形石砚已有三足及盖,盖上多有各种纹饰。制作已不再是单纯的“器以用为功”,已经注意到了砚的装饰并对后世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雕云龙纹圆形石砚,青石质,下有三足,砚面平整,上有椭圆形墨池。砚盖上雕有云龙纹饰,为西汉石砚中的精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砚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多为四足,砚池明显,留有凿痕,造型规整大方。方形四足青石砚,青石质,质硬而细,呈蓝黑色。砚堂平整,砚侧有阴刻云纹,为南北朝时石砚的典型。另传晋代已有凤字砚,宋李之彦《砚谱》:“会稽有老叟云:‘右军之后,持一凤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石扬休以钱二万得之”,又元王恽《觅凤字歙砚诗》:“尝闻右军砚,凤字琢手奢,是名为水箕,朵颐骇啥呀。”文中所说右军为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然实物不曾见有。唐代石砚与前代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讲究石材,特别是初唐时便开采端石制砚,盛唐时已名动天下。端石产于广东肇庆斧柯山,因肇庆古属端州而名。唐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端州石砚人间重”。均说明唐代端砚之名贵。后人更有“如风流学士,竟体润朗”、“如艳妇,千娇百媚”之誉。这时的端砚以实用为主,“砚之用,在于发墨不损毫。”砚形多为箕形,砚面一般没有纹饰。箕形端砚,石质细腻坚致,呈深紫色,砚首为弧形,砚面刻折痕,下有两梯足,唐代早期特征极为明显。唐代中期,大约在开元年间(713-741)安徽婺源的歙溪石材也用来制砚,其石质坚韧润密,不吸水,发墨不伤毫,元宋?诗:“凌坚莱芜釜,澌莹歙溪砚”。风字形歙砚,石质细腻,呈紫墨色。砚呈“风”字形,上有椭圆形砚池,浅砚堂。雕琢细腻、造型凝重浑厚,为唐代中期器物。唐代亦采甘肃临洮石材制砚,其色泽蓝中带绿。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砚辨》:“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又“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由此可见唐代洮砚生产量小,遗存较罕,宋代就已难得一见。宋代石砚极为普遍,因宋人好古,砚上图案繁多,特别是仿刻殷周青铜器铭文成为风尚,故与唐代风格明显不同。其形制颇多,清乾隆年间绘制的《宋砚谱》中就有抄手砚、凤字砚、货币砚、核桃砚等,尤以抄手砚最为流行。所谓抄手,又称抽手,供手抽抄之谓。百一眼端砚,长方形,抄手式,砚呈黑紫色,底部镂雕有101个长短不一的石柱,每个石柱端都有黄黑相间的石眼。砚面细腻光润。此砚传为宋代内府所藏,清乾隆皇帝对此砚极为珍爱,曾有题诗刻于右侧,收置于圆明园中,晚清被盗,流落民间,后为苏轼三十一世侄孙苏宗仁所收藏,1985年捐给国家。宋代端砚注重雕琢,器型变化较大。古琴式端砚,仿古琴形,简朴古拙,砚面中部开椭圆形砚堂及水池,底有四足,为宋端砚中的精品。宋代歙砚多随石形而定,故椭圆形和圆形砚较为常见,造型浑厚古朴,雕刻自然。如鳄鱼形歙砚,砚为鳄鱼形,造型生动别致,雕刻线条流畅自如。传世品中极为罕见。另有蝉形砚。宋代洮河砚名声日渐显露,并终于挤身四大名砚之列。金元好问诗“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可见此砚之名贵。洮河石砚,长方形,砚额圆弧形倭角,砚池亦随额形。砚面可见纹理,造型古朴浑厚,刻工简练遒劲,为典型的宋代洮河砚。宋代另有椭圆形雕鱼龙纹砚,长方抄手式砚等。宋代用于制砚的还有产于山东益都的红丝石,石质赤黄,有红纹如刷丝,萦绕石面。宋苏易简《砚谱》谓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但传世品甚罕。紫金石砚亦是宋代名品,宋高似孙《砚笺》:“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唐时竞取为砚,芒润清响。”宋米芾《砚史》:“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紫金石砚始于唐,盛于宋,之后渐湮灭,传世品极少。元代砚的典型特征是造型粗犷浑厚,以歙石蝉形砚较为常见,传世品不及唐宋明清多。蝉形歙砚,石色青绿,造型淳朴,线条简练,有宋代遗风,为典型元代石砚。明代是继宋代以后又一个石砚制作的高峰期,其典型特征是石材更为讲究,砚随石形,故奇形怪状之砚屡见不鲜,特别是喜在砚背、砚侧或砚面上镌刻名人题记,故砚的实用功能下降,逐渐向工艺品方向转化。明代端砚较为常见,其形或为长方,或为圆形,或为异形,纹饰雕刻极为细腻。紫云心端砚,椭圆形,色泽紫蓝,质地细腻温润,砚面有大小不等的石眼,雕工因材施艺,在其间雕有行云,而石眼恰似繁星,一大石眼尤如满月挂在天空,砚右侧上方有“紫云心”刻铭,为明代端砚中佳品。明代歙砚多为长方形,亦有圆形等。造型古朴大方。长方抄手眉子歙砚,长方形,抄手式,石质坚润,砚面有七道眉纹,左高右低,异常秀美。造型古朴敦厚,堪称明代歙砚佳品。

    明代洮河砚传世品较少,另见有嘉峪石砚,其石产自河西走廊嘉峪关黑山峡,石有青、绿等五色,石质温润,发墨而不损毫,见有仿古琴式砚。另有田横石砚、砣矶石砚、嘉陵峡石砚等。

    清代是我国古代石砚的全盛期,石材之广泛为历代之最,雕工手法精湛为历代所不及,传世品之多亦为历代所不能比肩。

    清端石砚的典型特征是器型丰富,雕工极为精湛,特别是那些随形而作,雕工不多的砚,往往奇峭清新,令人叹为观止。佛手端砚,砚为佛手状,上部佛手凹陷处为砚池,下部为砚堂,砚背为整形佛手,上刻一蜘蛛,形态极为逼真,为清乾隆时佳作。清端砚的形状有蕉叶形、鹅形、荷叶形、圆形、瓜形、书卷形、汉瓦形、竹节形、祥云形、钟形、琴形、井形、螺蚌形、瓶形等。所雕纹饰有丹凤朝阳、云龙祥云、笸箩、鱼龙、瑞兽、喜蛛、二龙戏珠、海兽、云中仙境、灵芝、竹、云蝠等。歙砚、洮河砚的存世品不及端砚多,但作工精致不逊端砚。另有红丝石砚、燕子石砚、徐公石砚、菊花石砚、松花石砚等。除实用品外,亦有观赏珍藏之砚。

    陶砚起源于汉代,系以极细的陶土烧制,宋米芾《砚史?陶砚》:“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台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者,燔为砚。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埴为水纹,其理细滑,着墨不费笔,但微渗”。故其实用性较石砚要差。由于陶的加工工艺较石料容易,故汉代的陶砚形制较繁复。十二峰陶砚,砚的前部塑有十二山峰,内左右两山峰下各有一负山力士;峰脚下有小孔,似为出水口,三足为叠石状。造型奇特有力,构思精巧,为汉代陶砚中的孤品。魏晋时期,陶砚较为流行,以圆形为主,砚面为圆盘状,子母口,亦有子口器物。砚下有足,三、四、六足不等。唐代陶砚继续流行,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极盛,砚形除箕形外,还有长方形圆足、龟式、屐式及山峰多足式等。箕形砚,砚额为弧形,砚池为新月状。底部一边落地,一边有二足。此砚出土于广东韶关张九龄墓,说明唐代中期陶砚仍十分流行。陶砚,椭圆形,砚额为莲瓣形,砚池与砚额之间以弧形凸棱分隔,砚堂圆形,砚池为月牙形。底一面着地,一面有二锥形足,为唐代陶砚中造型别致,制作精细的名品。由于宋代石砚普遍使用,加之瓷砚的烧制种类较多,陶砚已不如唐代那样流行,故传世品较为少见,与北宋同时的辽金亦有陶砚传世。如红陶砚,抄手式,色泽朱红,背有“大定通宝”钱形印文,为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时所烧造。三彩陶砚,八方砚体,箕形砚池,通体施以三彩釉。由于辽金传世品陶砚的数量较少,故风格特征并不明显。明清石、瓷砚及各种砚材较多,而陶砚在砚的家族中已较难一见。说起陶砚,不能不提及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澄泥砚以水澄结细泥烧制而成,故也应为陶砚。其砚质地如瓦,坚硬耐用,发墨细腻,贮墨耐久。澄泥砚初以山西绛县所产为最佳,以后山东、河北和江苏等地均有生产。澄泥砚约始于汉代,唐宋时尤盛。宋佚名《砚谱?诸州砚》:“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又宋张?《贾氏谈录》:“绛县人善制澄泥,缝绢袋至汾水中,埘年而取之,陶之为砚,水不涸”。宋代澄泥砚多为民间器物,并多有印款。长方抄手澄泥砚,质地细腻润泽,呈暗红色,造型浑厚古朴,砚池中雕刻纹饰,刻工苍劲。砚侧有宋米〓篆书铭:“人以田,我以砚,遗尔箕,意可见。元丰二年春米〓”。查元丰二年为公无1079年。

    因澄泥原料来源方便明代澄泥砚亦较流行,又因澄泥可以随意造型,故异形砚较为常见。如鳝鱼黄澄泥竹节砚,其造型极为别致新颖,纹饰生动逼真,为明代澄泥砚中的精品。另见有牧牛澄泥砚、八角形刻三车纹澄泥砚等。清代澄泥砚追求刻工的豪华,特别是皇室之物更是如此。如澄泥瓶纹砚,长方形,质地细腻,色泽黄中透红。砚堂及池呈瓶形,砚边刻有细密的竹叶纹饰,砚底有乾隆御题铭。

    源于汉唐的瓦砚也应属于陶砚,始于东汉,后人多以汉魏邺城未央宫之屋瓦制成。未央宫瓦,瓦身如半筒,面至背厚约一寸,背平可研墨,唐宋以来,去其身以为砚,俗称“瓦头研”。唐皮日休“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明赵〓谦:“未央宫瓦,亦注水经久不涸,好事者以为砚”。宋苏轼亦有“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诗句。瓦砚的传世品并不多见。瓦砚,为汉瓦改制而成。瓦上下两端分别篆有“未央宫”、“东阁瓦”字样。瓦背为麻皮纹,砚面刻有“偶亲铅椠,聊休运臂之劳;雅识传闻,少助辍耕之录。乙卯清和制研,西园翰题”。为清代高凤翰之物,为汉瓦砚中的精品。

    以铁制砚始于何时已不清,晋王嘉《拾遗记》:“张华进《博物志》,武帝赐以青铁砚。”又《古今图书集成》:“青州熟铁砚甚发墨,有柄可执。晋桑维翰铸生铁砚。”由此可见,铁砚始于晋代之说较为可信。铜砚始于东汉时期,以后历代皆有制作,或鎏金,但数量较少,传世品甚罕。如为东汉时期鎏金兽形铜砚,上盖下座,中嵌有砚石。兽有双角,有双翅,周身嵌有宝石,极为华丽。鎏金铜砚为明代器物,砚为长方形,砚面刻有?字纹饰,砚池椭圆,旁饰鎏金双虎,足为人面形。器型端庄凝重。铜砚使用价值不高,但其工艺精湛,仍为收藏者所热衷。此外还有漆砚、玉砚、水晶砚、玛瑙砚等,由于传世品极为稀少,不易形成门类,故这里不作介绍。

    砚的材质除石材之外以瓷质最为常见,瓷砚大致在魏晋时加入砚的家族之后,历代均有制作,传世品虽较石砚略少,但远胜于其他砚材。魏晋瓷砚有圆形、长方形、凤字形等。以圆形三足砚较为常见。瓷砚为西晋器物,砚呈浅盘状,砚面无釉,中间微突,砚下有三兽形足,造型典雅而实用。晋晚期及南北朝时,瓷砚的足逐渐增多,有五足、六足的,甚至多达十足。瓷砚多为圆形,砚堂的周边下凹成水槽,如辟雍,故称为辟雍砚,砚面不施釉,以利研墨。青瓷五足砚,砚面向上凸起,砚底稍内凹,砚足较为瘦高为马蹄形,施有黄绿色青釉,砚心及底部露胎,造型端庄,为南朝时瓷砚的典型。隋代瓷砚多为圆形,但砚足由魏晋时的蹄足改为柱足。柱足常在八至十足以上,多外撇,足上部三分之一处与砚盘相连,砚面更加上凸。赭釉多足砚,砚面微凸,边墙较矮。砚壁下为平圈足并有二十一个柱形足为装饰,砚身施赭釉,有较为明显的冰裂纹。唐代瓷砚以圆形辟雍砚为典型,砚面较前朝更为凸起,有的甚至超过砚边,砚足也由隋代的半圈足发展成圈足,以蹄形足为装饰,造型略显粗笨。宋代以石材为砚渐成风气,瓷砚退居其次。瓷砚的数量及使用功能虽不及石砚,但它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丝毫不逊石砚。据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宋代瓷砚有辟雍砚、凤字砚、房相砚、圆形砚、葫芦砚、璧砚、月池砚、八棱砚、四直砚等十多种。以圆形砚较为常见,砚面平坦,砚边略凸起,空腹可以贮水,入水处多为月牙形、蝴蝶形入水口。黑釉瓷砚,黑灰胎质,空腹,入水处有蝴蝶形水口,砚面平整无釉,砚边与砚池之间有小水沟,圈足,为宋代瓷砚的典型器物。元代瓷砚与宋代相比器型、胎质、釉色均有差距,传世品数量较少。从目前所见器物来看,基本承袭宋代旧制,但制作粗率。可喜的是1988年景德镇曾出土几件元代瓷砚,圆形、砚池凸起,与砚边有一道较深的水沟,盖为窝盘式,与砚为子母口套合。砚盖饰有青花五爪龙两条。由胎质、釉色、青花及画法分析,当是官窑器物,较为少见。明代瓷砚达到了宋代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传世品较多,以民窑生产的为常见,砚式有圆有方,造型丰富,纹饰以龙凤及缠枝花卉居多。早期瓷砚以鼓形居多,砚面或凹或平,空腹,入水口为三角形、蝴蝶形。青花花草纹鼓形砚,砚面微突,无釉,空腹,注水口为蝴蝶状。砚身施釉,白中泛青,并有细碎的纹片。青花色泽黑蓝泛灰,所绘纹饰极为简洁明快,画法为一笔点划。为明早期民窑器物。明中期之后,砚已不再是空腹,多为圆饼形。青花莲瓣纹砚,实腹圆形,砚面明显下凹,砚边突出,池与边之间有一水槽。砚面及底边无釉露胎,胎质坚硬。砚身釉色泛青。砚壁近足处绘有青花莲瓣纹饰,青花略闪紫。底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款识,为明嘉靖时民窑器物。明末瓷砚风格一如明中期,唯制作工艺略粗而已。清代瓷砚生产量大,传世品多,风格不尽相同。砚式仍以圆形为主,还有玉环砚、荷叶形砚、碟形砚、钟形砚、长方砚等。所施釉色有青花、红釉、哥釉、汝釉等。纹饰更趋丰富,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花鸟等。一般来讲,清代瓷砚的边较明代略宽,而砚面下凹明显。青花诗句砚,圆形实腹,砚面下凹,周沿有一条水槽,砚边平宽与砚池相齐。此种形制在明代绝无仅有,可作为断代的一个依据。砚边饰青花行书诗句。砚身前后有青花行书“康熙五年遵贤制”、“康熙丙午伯言办用”款识。清代瓷砚中还有许多承袭明代旧制,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鉴别,如青花海浪纹砚,圆形,空腹,砚面微凹、无釉,周沿有一水沟。其形制同明代甚至是本朝其它代少有差异,特别是那些无款器物要从青花色泽、胎质及画法等方面综合分析,方能准确断代。如此件器物青花色泽虽然明快,但有飘浮感,胎釉较粗,绘工粗糙,为清同治时的典型特征。

    制砚材料众多,传世品甚丰,收藏时的选择余地较大,但形成系统殊为不异,或以材质分,或以年代分,或以造型分,均需长时期的收集,故在具体的收藏活动中要为自己定一目标,以免藏品过杂,降低文化艺术价值。

    砚的种类:

 端砚: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

  端砚为砚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山下际潮水,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中?、上?、龙?、蚌坑等采石之所;下?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之品质最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

  但若非如此,下?之石所做的砚岂能如此发墨,「天欲降大事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嘛。但下?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品质就没有那好了。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品质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

  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品质相关了。写字时多个水灵灵的眼注视是不错,又可增加砚的可欣赏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却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品质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歙砚:

  与端砚并称,因产于古歙州?今安徽婺源县?而得名。

  端砚之发实是巧合,在唐开元时,猎人叶氏追逐野兽至长城里,见那儿的石头莹洁可爱,便带了几块出来,琢磨成砚。数世之后,他的后人,将砚赠与州令,州令十分喜爱,找人再去开采,于是便传扬开来。至南唐元宗时,因圣上着意翰墨,歙守又献砚,皇上大喜,提拔他为官。

  歙砚因为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歙砚的正式开采至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

  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砚,即称其石纹如罗焚葫者。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媲美。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画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

  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重于发墨,做大字,端重于细润停水,写小字。

    砚的选择方法:

    以石质为主:

    砚材固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为砚,堪称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者当推石砚,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润泽有光:  

    砚石最贵润泽,端、歙俱以此着称,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细腻:

    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亳,端、歙二种砚皆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以视觉、触觉、观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质坚而差软:

    石质以坚硬为尚──废话,您能想像在一团棉花果冻上磨墨吗?──而石若过坚,扣之声响者亦较坚而差软,扣之声低者为差。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不乏。选砚时扣之声高者质坚较劣,低而有韵者,石差软较优。

    砚的使用方法:

  平时储水:

  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使用须换清水:

  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哦。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轻磨: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猜你感兴趣

最新文章